信史的沟与壑(2 / 3)

加入书签

晋灵公荒政也暴政,“厚敛于民,广兴土木,好为游戏”。在郊外建了一个别墅,大种奇花异草,其中桃花最盛,因此取名桃园。晋灵公荒政不荒园,终日在桃园里取乐。据《左传》记载,他有两个暴政细节。桃园里有一个高台,晋灵公在台上和宠臣搞“飞弹比赛”,靶子是园外的百姓。“中目者为胜;中肩臂者免;不中者以大斗罚之。”“台上高叫一声:‘看弹!’弓如月满,弹似流星,人丛中有一人弹去了半只耳朵,一个弹中了左胛。吓得百姓每乱惊乱逃,乱嚷乱齐,齐叫道:‘弹又来了!’灵公……索性教左右会放弹的,一齐都放。那弹九如雨点一般飞去,百姓躲避不迭,也有破头的,伤额的,弹出眼乌珠的,打落门牙的。”(《东周列国志》)第二个细节是杀厨师。一天晋灵公想吃熊掌,酒热了单等这道大菜,几番催促后厨师终于端上来了,但肉不太烂,灵公“以铜斗击杀之,又砍为数段”。当时赵盾是相国,因屡屡上谏引发晋灵公不满,欲除之而后快。赵盾命大,得以逃亡在外。第二年,武将赵穿在桃园内设计杀了晋灵公,迎赵盾回都城。赵盾以相国之责,拥立新君,晋国开启晋成公时代。

太史董狐在史书上记述这件事是“赵盾弑其君”。赵盾知道后大惊,反复解释这件事和他没关系。董狐坚持自己的观点:你是相国,虽然出逃在外,但没出国境。返回都城也没有讨伐弑君之贼。如果说和你没关系,谁会相信呢?“是是非非,号为信史。吾头可断,此简不可改也。”(《东周列国志》)孔子对这件事的评价是:“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在齐太史简”,写的是齐国一家三兄弟,一树三枝,同为太史。

崔杼是齐庄公倚重的大臣,倚重的方法有点偏,只因齐庄公和他的爱妾有私情,还拿这件事奚落他。崔杼把齐庄公杀了。

齐国太史在史书上记,“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把太史杀了。命太史弟弟重写,还是“崔杼弑其君”,崔杼再怒而杀之。又命太史的小弟弟写,见仍然是“崔杼弑其君”。崔杼害怕了,刀枪入鞘,知道硬骨头的史官是杀不完的。

乱七八糟,解释起来要麻烦一些。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这是《黄帝内经》里的话,“天癸”是男女的基本东西,“天癸至”,就是男女成人了,可行天伦,有了生儿育女的功能。女孩子十四岁,男孩子十六岁,如果天癸未至,该来的不来,就是乱七八糟。七和八,还是中国人传统生活里的大数字。七是神秘的,密切联系着人的生和死。胎儿在宫中孕育,七天一个变化,这是被现代科学证明了的,如今妇产科医生给孕妇写诊断书,也是以周计算。人命归天,死后要“祭七”。亡人撒手人寰,走上不归路,也是七天一个行程。从死的那天算起,每七天祭奠一次,“头七”“三七”“五七”,依坊间的“老理儿”要重祭。“七七”叫“满七”,也叫“断七”,指亡人已过奈何桥,和人间尘缘已然了断。七,影响着一个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八,也陪伴着一个人的具体生活。一个人才出生就有了生辰八字,八字是中国人的人生观。《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用八种自然神态解释世界的构成,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是中国人最早的世界观。在上古混沌不太开化的年月里,能有这样的世界观,我们的老祖宗实在是了不起。以前科举考试作八股文,有文采叫才高八斗,有城府叫四平八稳,处事圆滑叫八面玲珑,人生得志会威风八面,生活不顺叫倒八辈子霉,与人疏远叫八竿子打不着。中国人过去使用的老秤是十六进制,半斤是八两。七和八里,有自然科学,也隐着生命科学。一个人的生物钟,也因循着这个规律,女子以七计数,男子以八计数。女子长到28至35岁,男子长到32岁至40岁,就到了生理的高峰值,再以后,就一点一点走下坡路。男和女到了56岁那个节点,生理上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男子是阳,阴开始增加了,一个男人以前不管怎么满世界跑,56岁开始就懒得动弹了,喜欢闷在家里。相对应着看,女子56岁以后,阳气升腾,晚上和早晨,去看在公园里扭秧歌的人,女性是占多数的。七和八不能乱,如果乱套了,就没法收拾了。

中国人的生活里,还有一个核心字——信。信是传统价值观,人与人之间被“信”沟通着。臣子的最大心愿是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想的也是如何取信于民。说一个人不三不四、人五人六,是说一个人活得没有了信誉。乱七八糟更糟糕,是失了天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近乎义”。这是孔子对信的态度,一个人活在世上要立信守信。佛门站在另外的视角说信:“信有是有,信无是无。”心诚则灵,指的是要持有信心。还有一个词叫信根,信根有五个字:“信、进、念、定、慧。”没有信,不能精进,不精进则无念,不念不定,不定不慧。《华严经》里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本是简单的,因为被不断地转换视角,就复杂化了。

老百姓过日子看重的是言而有信,做事情是“靠谱”,还是“离谱”。有一段民间逸事,讲原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被双规后,家里巨大的保险柜谁也打不开。一个中纪委官员见多识广,说这是极品声控密码锁,密码多用八个字,专案组成员轮流测试,“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老天保佑,百事平安”等等,无奈屡试屡败,只好押解许宗衡过来。许市长对着保险柜,念念有词,字正腔圆:“清正廉洁,执政为民。”柜门应声大开,里面满满当当一柜子硬通货。

由史官而史馆

中国是最重视史的国家。著史叫治史,和治理国家一样的分量。也叫修史。修史是什么意思?从字面理解,历史不完整、有漏洞,要修补;错讹的地方,要修正;丑陋的地方,要修饰,要装修。史被修来修去,找它的真面目就越来越难了。

最初,史官的地位很高,像爵位,由皇帝授受,可世袭,可家传,真正“德艺双馨”的人才有资格担任。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早晨造字,晚上记事。但这是传说,无据可考。中国自商朝开始设立史官制度,史官的职责是如实记录天子的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那个时候,历史是个人写作,史官的良心有多厚,史书的分量就有多重。春秋以降,直至秦汉、两晋,出产了一批才高八斗,肝胆正气的史官,董狐、齐太史、司马迁、班固仅是其中的代表。

从前的规矩严,史官“据迹实录”,帝王是不能御览的,这是“硬性规定”。其中的要义是“君史两立”“以史制君”。但皇帝也不是吃软饭的,为防患“以史制君”,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三年推出“史馆”制度,历史由个人编撰“升格”为集体创作,并由宰相领衔,“总知其务”,史修成后要“书成进御”。史馆的“规格”大了,但史的亮度和信度也开始大打折扣了。“史馆修史,书成众手,史才难觅,职任不清,所修史书,文芜体散。”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推辞,最大的弊端是“书成进御”。

《山海经》里记载的鱼和兽,有不少是根据它们各自的叫声命名的,当时这些动物没有名字,我们的祖先就临摹它的叫声称呼它。“石者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流沙河先生有一段文字,写得很有趣味。“龙,繁体作龍,是形声字。右旁象龙腾形。左上是童字的省略,童省声,读tóng音。左下似月字者为肉字,表示龙是肉食动物。龙古音tóng,正是扬子鳄夜鸣声。扬子鳄名龙,古人说这是‘其名自呼’。”现实里的例子多的是,蛐蛐、雀、鸦、鸭、鹅、鸠、鹧鸪、猫、蛇、蛙,都是其名自呼。

清正廉洁,执政为民,不要成为官人的自呼。

两个故事,一种风范

文天祥《正气歌》里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含着史官守节,秉笔直书的两个故事。

董狐是晋国的史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