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焚书坑儒(上)(3 / 3)

加入书签

哼哼,不过修之前,我得干一件事情,叫北京城的读人知道,不听话的后果是什么!

赵强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让他自己都不寒而栗的念头,那就是自己是否要效法秦始皇也来一次焚坑儒。

焚坑儒?

福,还是祸?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福祸不知,但有一事赵强却知道,那就是满清能杀读人,能禁毁百,能防民之口,却不见亡国,自己又怕个什么!

在朝堂之,争着拍皇帝马屁的事情,在明朝很难找到,即使有一两个想这么做,也会被别人劾,说他“媚邀宠”,“巧言令色”,“小人”。他们这么做,也未必都是因为道德高尚,不过风气使然,如其献媚皇帝领那点可怜的薪水,还不如和其他大臣搞好关系,有个好名声。

实际,崇祯朝提出太子南渡的大臣后来殉国了,那些骂别人小人的正人君子们却纷纷迎降。风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嘉靖朝大礼仪时,两个支持皇帝的大臣,就差点被群臣在左顺门打死,后来群臣要求皇帝杀了这两个“媚邀宠”的大臣,哭声震天,劝说不止,最后引来了廷杖。当然最后是两败俱伤,大臣伤了屁股,而皇帝的“昏君”帽子,在历史是跑不掉了,而且也没有达成愿望。后来的万历有鉴于此,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做太子而不可得,干脆罢工。

朝如此,民间呢,也差不多,明间谤议朝政,作月旦之评,多半也是赞扬大臣风骨,对于皇帝加以攻击。朱元璋朝的方孝儒已经在说,“如使立君而益于民,则于君也何取哉!”,最后竟发展到“非君”,“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离散天下之女子,供我一人之淫乐”。

在这种大背景下,在掌握着修史权的知识分子笔下,明朝的史料是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明朝的几个明君,差不多都是很“听大臣话”的皇帝。连开国皇帝朱重八,在人笔下,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清代官修《明史》,又何必编造,又何必造谣,只须将这些史料撮其精,取其要,即可。并键更关键的一点是,清初参与参撰明史的几乎都是明代降臣,东林党人,顺治元年主持修《明史》的就是那位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冯铨!如此人物所修的史料,真实性可见一般。

干他娘的,就从这北京城先开始,把顺治年间到现在的所有清修藉,管他史还是什么,先统统焚毁了,再把这几百混蛋全坑了!

坑,就坑在这国子监,就坑在这太学门下!

疯了,赵强疯了,望着那形形色色的士子,听着那声震院内的嚎哭,他缓缓的站了起来,脸露出诡异的笑容,扭头盯着袁世杰吐出几个字:“既然他们不愿为本王所用,本王就留不得他们,袁大人这太学门是不是块风水宝地呢?”

康熙是知道自己的制度,承明祖之惠甚多,所以说“治隆唐宋”,他也知道,自己的版图,如果没有成祖,自己现在也难于一一打过来,所以有“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但既然明朝的史料,对这些皇帝就没几句好话,他作为清朝的皇帝,自然没有意愿也没有义务去正本清源,更不会去考证那些骂皇帝的话,哪些是夸大其词,哪些是捕风捉影。从某种意义说,倒有些求之不得呢。

所以这《明史》太假,必须马重修,一刻也不容缓!

世人常说修前朝史乃一朝安定之后才可进行,赵强现在不过是占了一个北京城,却要搞修史这等大工程,说他脑子发热也好,说他太急也好,他却是打定主意要修了。

但修史不是他说修就能修的,得有人帮他修。人从哪来?能道靠眼前这些士子,又或是翰林院的那帮翰林?

他,想这么多干什么,刀在我手,我说要修,能道还真没人替我修不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