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泽(二) (第1/5页)
唐伯虎点李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皮皮书吧pipi180.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瑞应图》也有黄帝遇白泽传说的相关记载。
唐《开元占经》卷一一六引《瑞应图》载︰「黄帝巡於东海,白泽出,达知万物之精,以戒於民,为除灾害,贤君德及幽遐则出。」
《瑞应图》是记述了各种祥瑞的典籍,其成书年代大概是在汉代至南北朝,有许多版本。然而,由于现在能确定是汉代的《瑞应图》的佚文十分稀少,所以为了保守起见,笔者选择将上引材料置于这个位置。
特别是在南朝梁,白泽的传说和《白泽图》在社会上似乎也广泛流传,以至于可以被载入史册。
南朝梁·沈约《宋书》「符瑞志中」记云:「泽兽,黄帝时巡守,至於东滨,泽兽出,能言,达知万物之精,以戒於民,为时除害。贤君明德幽远则来。 」
南梁简文帝萧纲还亲自撰有五卷《新增白泽图》,后来的南梁元帝萧绎亦写下了《金楼子》,其中「志怪篇」中提到了一本叫做《白泽地镜》的书。以此看来,
《南史》卷八「梁本纪下」载:「冬十月壬寅,帝崩於永福省,时年四十九……元帝追崇为简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幼而聪睿,六岁便能属文,……所着……新增白泽图五卷……并行於世。」南朝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志怪篇」载:「《地镜经》凡出三家,有《师旷地镜》,有《白泽地镜》,有《六甲地镜》。三家之经,但说珍宝光气。前金楼先生是嵩高道士,多游名山寻丹砂,於石壁上见有古文,见照宝物之秘方,用以照宝,遂获金玉。」
由此看来,说不定梁朝皇族经常阅读《白泽图》,但可惜《新增白泽图》和《白泽地镜》也是早已散佚,连佚文都没有残留下来。
相比东晋时期的白泽材料,《瑞应图》和《宋书》的两则多了一些细节,例如两者皆云白泽(泽兽)「达知万物之精」,以及「(帝)以戒于民,为时除害(为除灾害)」一句。
所谓「万物之精」,大概是指经历了长年累月的器物或草木、动物等物之「精」,也包括栖息在水边的鬽(魅)等。黄帝从白泽处获得了与之相关的庞大知识,从而得以救民于从灾祸中。
至于「为时除害」一句,似乎并没有明确的解读方式。
针对此句,日本·佐佐木聪《复元白泽图——古代中国的妖怪和辟邪文化》猜测此「时」之意为「民时」,即「农业的繁忙期」。因此,「为时除害」的意思是为了民众能依从历法务农而消除危害。或许是因为此举彰显了黄帝之德,所以白泽便作为上天对黄帝之德治的嘉勉而出现。也有大佬认为此「时」应理解为「当时」。
此外,可能是因为黄帝以《白泽图》来「为时除害」的传说过于流行,所以后世便由此逐渐演变出认为白泽其本身便具有辟邪特性的观念。由于篇幅有限,《白泽图》的更多情况不在本文介绍叙说的范围之内。
另外,查考《魏书》、《北史》所载,当时有臣姓张,初字「钟葵」,后受献文帝赐名「白泽」,其事迹主要与完善刑律有关。
钟馗的形象中具有辟邪驱鬼的能力,白泽更是以「穷神奸」而为人熟知。北魏献文帝以「白泽」赐名张钟葵,应该是借此寄予其「穷神奸」之厚望。由此亦可见,白泽和钟馗在这时候已有交集,这大概是因为此二者在「辟邪除魅」的神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
除了张白泽之外,南北朝时期还有许多人都名叫白泽,如柳敏(字白泽)、蔡白泽、襄成王子白泽、慕容白泽等。甚至到了唐朝也依然有祖白泽。
隋唐之后
直至唐代,前代流传下来的黄帝白泽相关的各种零散的传说和记述终于被整合到一起(若忽略《春秋合诚图》之所载的话),并定型为「黄帝遇白泽,问天下鬼神事,并记白泽之辞以作图」的模式。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〇〇引唐·王瓘《轩辕本纪》载:「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於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於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因此,这条文字材料也被视为是黄帝遇白泽传说的首则完整、具体且确实的相关记述。后世与黄帝白泽传说相关的记述也大多是基于此则材料或增或减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