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碑(1 / 2)

加入书签

三百六十行的由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是职业,是工种。旧说法有肉肆行、酱料行、鱼行、铁器行、茶行、药行、纸行、衣行、宫粉行等等。三百六十行这个具体数字,出处在《周礼六官》。

六官是周代政府机构的六种设置,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唐朝的机构设置为“三省六部”,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由尚书省统治。

天官冢宰“掌邦治,均邦国”,是治官,下辖63官。

地官司徒“掌邦教,抚邦国”,是教官,下辖78官。

汤阴作为县的名字,被叫了2300年左右,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由汉再往上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多数已被历史的灰尘掩盖住了,但有些仍然模糊可见。战国时期,这里是《诗经》邶风吹拂的地方。在周代,是文王受难地。在商代,是国家监狱所在地。在夏代,缥缈的只剩下了一段关于龙的传说。

老地方要有老字号。老字号如同一部好小说里的好细节,能让老地方生动而且持久。汤阴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有两个,一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羑里城,一是岳忠武王庙。今天的羑里城早已没有了商代国家监狱的血腥气,树木茂盛,光长影短。武穆将军岳飞身前威武,身后也威武,庙内廊亭疏阔,碑碣林立,现有存碑342块。树往上生长,长的是无量的功德,碑碣朝下栽,栽种的是教训和纪念。2009年8月,拜谒过两处老字号后,我写了一句顺口溜:“文王堂前树,武穆院里碑。一方一世界,各自生光辉。”

我们从周文王身上继承了什么

细算一下,我们从周文王身上真是继承了不少大的遗产。

《易经》是一例,“以礼入教”是另一例。中国人没有土产的宗教,但不能总是敬鬼神而远之。这么广袤的土地,这么多的人口,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以礼入教,以德治国,以人心的和谐维持政府的存在是周文王的大胆发明。还有作为国家机器框架的“周礼六官”。自周之后,后续朝代政府部门的职能分类,包括今天现行的国家机构的职能设置,鼻祖都在周朝。

春官宗伯“掌邦礼,和邦国”,是礼官,下辖70官。

周文王是黄帝的直系血脉。据《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后稷是黄帝之后,后稷生不窋,不窋生鞠,鞠生公刘,而后庆节、皇朴、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直至古公亶父生季历,季历生姬昌,姬昌就是周文王。“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史记·五帝本纪》),坊间传说周文王儿子总数过百,但有记载的只是十七位,其中长子,次子,四子名气最大。长子是伯邑考,就是文王身陷国家监狱羑里城时,被商纣王做成肉汤的那位,文王无奈中喝下肉汤旋即吐出。至今在羑里城还有“吐儿冢”,吐儿与兔儿谐音,做兔肉的生意人不要去汤阴,天下只有那一片地方敬重兔子为神物。次子姬发,即周武王。四子周公旦是周礼的总设计师,“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有政体”(《三字经》)。周公的封地在鲁国,西周的典章礼制在鲁国实施的最得体。孔子早年曾以“相礼”为职业,一直到晚年,他的核心思想仍是“克己复礼”。

周文王实行的是老人政治,且获得了极大成功。文王大概生于公元前1147年,出生地是岐下(今陕西省岐山县)。继西伯位时已经45岁,82岁那年被商纣王拘禁羑里,“拘而演周易”,演周易是高密度的强脑力工作。“闲坐小窗读《易经》,不知春去已多时。”八卦指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古人用此八种自然状态结构世界,这是中国人最早的宇宙观,是中国的大智慧。周文王用七年的时间对先天八卦(伏羲八卦)进行重新定位和继承思考,由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孔子给《周易》的评价是“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洁静”是头脑冷静,“精微”是思维缜密。一个人到了82岁高龄,仍保持着如此旺盛而严谨的思辨力,不得不承认是得天独厚,得了在天之灵。90岁文王迈步出牢监,93岁访得旷世贤相姜太公,姜太公那一年也已经82岁,两位白发老人大袖飘飘走天下,用今天那句俗不可耐的俗话说,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王97岁山崩,一生恪守西伯位,称霸不称王,“顺商而治”是他的道德底线,“武王伐纣”是他身后的事。文王是武王姬发颁发给他的谥号,生前他并不以这样的称号自居。

文王出狱使用的手段也是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商纣王因为西伯姬昌深得民心,担心众望所归才拘而禁之的,就如同蒋介石拘禁张学良,也是准备一生“不放虎”的。但文王远比张学良高明,用美女、珍宝、从事学术工作(演易)三大法宝,换得了自由身。韬光养晦这个词,被周文王用至极致。

清人黄履平有《文王赞》诗,读着让人心旷神不怡:“独立不惧,开物成务。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用说桎梏,利用行师。先否后喜,文王以之。柔顺利贞,用晦而明。作易忧患。因二济行,圣人之情。与天地准,大德曰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