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万点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皮皮书吧pipi180.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表面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跨越。但事实上读书很费钱的。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和发展程度正相关的。
几百年后也是一样的。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自然会好很多。比考试,边远穷困地区是比不过发达地区的。说到底,教育资源也用金钱堆砌出来的。
大明富裕家庭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也是普通百姓所望尘莫及的。书香门第和种田扒粪的教育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
科举最操蛋的一点就是,这种制度给人一种维护了社会公平,促进了阶层流动的错觉。
反正机会给你了,你考不上就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你竞争不过别人,是你自己不行。怨不得朝廷和皇帝。
是你脑子不够聪明。这是父母给的,是命。是命就得认。
在大明,一切成功的制度设计,都是把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最后归结到受害者身上,并且让整个社会和受害者接受这种逻辑。
况且,就算不看这些,科举也是一个笑话。
唐代每三十年,需要入仕的人数是一万九千人。科举入仕的只有三千一百人。占16%。
非科举入仕的占86%。这些人主要是世家大族、官员推荐、皇帝恩荫。
如果把吏这个阶层算进去,科举入仕的只占1%。
宋代是大家公认的,对读书人最友好的时代。考科举入仕的人数,不计算吏的情况下,也只占26.1%。其他全是恩荫出身。
不要小看吏员这个阶层。
在地方上县令以下的县丞(副县长)、主薄(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县尉(警察局长)、典史(刑警队长兼典狱长)、县衙门六科房等。都是有实权的部门。他们也是正经的古代公务人员。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州县的科、房具体数字都是六个。比照中央吏、户、礼、兵、刑、工的名目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