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皮皮书吧pipi180.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朝中的争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刘綎提出的加强安集延防御和请求更多支援的请求,有的大臣认为应当全力支持,以确保西域的稳定;而另一些大臣则担心过度投入会导致国库空虚,主张谨慎行事。
二是关于是否应该追击布日哈图的问题,有的大臣认为应当趁机扩大战果,彻底消除西域的威胁;而另一些大臣则认为应当遵守既定的战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两个方面,四种声音,其实说起来都是各有道理的。
加强安集延的防御,好处就是可以提前达成高务实在战前做出的最佳构思。即以伊犁盆地与费尔干纳盆地为西域的两个力量犄角,做出随时对外投射军力威胁的进攻态势,形成某种以攻代守却又蓄势不发的战略优势。
坏处则是现在从喀什噶尔通往安集延的道路很成问题,造成运输成本过高、费尔干纳盆地防线建立耗费太大、太久,可能会面临布日哈图反戈一击的战略威胁。假如出现最坏的情况——布日哈图反击且确实击败了后勤困难的明军,那么朝廷的前期投入就全打了水漂,而这个前期投入肯定不会小。
综合来看,积极加强安集延防御和增派援军面临的现实是:一旦成功,收益非常大,能够一举达成“西域计划”的战略目标;一旦失败,风险也很大,而损失可能更大。因为明军在西域目前尚无败绩,如果在安集延战败,各种妖魔鬼怪就都可能浮出水面,让整个西域的守备和治理难度都出现陡增。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加强安集延防御的朝臣可以被看做是“乐观派”,他们既看好朝廷在财政、物资、运输等方面的余力,也看好刘綎及所部的战斗力,认为他能守稳目前并不牢靠的安集延。
相应的,反对现在就占领安集延并大举投入的朝臣则可看做是“悲观派”或者“审慎派”,他们主张见好就收,不要搞这种危险举动,以免万一失败损失太大。在他们看来,大明现在正值中兴,国力蒸蒸日上,只要稳扎稳打,将来拿下安集延并不困难,因此不必操之过急。
至于追击布日哈图,这件事就更加需要小心谨慎了。明军不同于蒙军,在对后勤的依赖程度方面,二者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明军的吃穿用度、战场消耗的补充几乎全部依赖于后勤运输,而喀什噶尔到安集延的道路不仅本就难走,有时候甚至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雪山间行军,一个雪崩都可能埋葬一支运输队),这就更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相反,察哈尔部蒙军是举族西迁式的进军,只要每次都有(或打下)落脚点,他们就不缺补养,因此他们可以拖着明军不断西进,直到明军彻底丧失补充能力,然后他们再从容不迫地反戈一击。
彼时的明军则早就被拖到筋疲力尽,面对蒙军的回马枪怕是只能等死——这就成了战略上的一次“曼古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