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九章 远利和近利(2 / 5)

加入书签

孟子说,你说什么利不利(利国),我所教你的办法只有仁义(利民)。

这個场合下,换了谁是梁惠王,都不会听孟子的那一套。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又遭此大辱,急需变法强国,否则就玩完了,这个时候讲儒家的仁义行不通的。

你都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远期目标,还谈什么长利,远利。

孟子的学说令梁惠王听了打瞌睡,不是梁惠王不高明,而是这理论不适合朝不保夕的魏国。

“反过来,仁义为远利长利,但取远利则必有近害。”

官家听了章越的话深以为然,一旁似在睁着眼睛打瞌睡的王珪也微微点了点头。

后世儒家常将梁惠王当作昏君看来,孟子这样的大贤而不懂的用意,但仔细一想就知道,梁惠王有他的考量。

梁惠王活了八十一岁,执政四十九年。

他在位任上,先是屡败于秦国,被迫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所以后人称其为梁惠王而不是魏惠王,多少有些贬义。

梁惠王真要用孟子之学,估计亡国得更快。

而梁惠王迁都的大梁,也是如今的开封,对宋朝而言,非常具备现实意义的参考。

“法家之霸术乃短利,近利,儒家之王道乃远利,长利,用法不讲时,地,权变,则枉也!”章越用梁惠王之论,当殿驳斥元绛之言。

元绛有些生气,好你个章越,当初讲仁义是长利远利的是伱,如今讲短利近利的也是你。反正是嘴巴在你的脸上,什么对你有利,你就讲什么是吧。

但梁惠王迁都之后,却积极中兴,进行改革。

虽说梁惠王没有听宰相公孙痤的意见放跑了商鞅,但启用了庞涓,沿用了吴起的魏武卒。

这样的国主,并非后世所言的昏君可言。

孟子说梁惠王时,魏国当时马陵之战大败给孙膑率领的齐国,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秦国在旧臣商鞅完成了变法,又在商鞅率领下大破魏国。

梁惠王正在最悲愤的时候,所以他折节下士四面网罗人才,孟子这个时候见了梁惠王,对方着急地问孟子,老头,你有什么办法来利于我魏国(使魏国强大)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